跟包皮相關的問題在一般小兒外科的門診算是很常見的主訴,也的確許多家長會為小朋友包皮的問題頭痛。媽媽除非「男生宿舍」住久了,否則一開始不太有經驗,而爸爸也因為「離童年太遠」有時候也忘記了那段歲月的點滴。以下針對小朋友包皮的問題稍作解答。
先講結論:若沒有反覆發炎或者嚴重尿路感染的病史,目前不建議割包皮。
剛出生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龜頭都是完全被包皮包住的,隨著年齡增長包皮開口會慢慢變鬆,逐漸的能退到龜頭之後。到三歲的時候大概有九成的小朋友包皮可以完全退開,而到直到第二性徵開始發育,龜頭因為荷爾蒙的關係開始長大的時候,絕大部分的人包皮都能完全退開。許多跟包皮有關的問題,就發生在這段「包頭」的階段。
是否應該幫新生兒割包皮?
基本上包皮是身體的一個正常構造,除非發生問題,例如反覆感染,或者因為宗教因素,才有需要割包皮,否則一般是不建議幫新生兒割包皮。另外有一些狀況是不適合割包皮的,例如:尿道下裂(尿道開口位置異常),或者隱藏式陰莖(因為包皮過少而且結締組織附著異常所以陰莖看起來埋在皮膚底下),所以在割包皮之前應該先讓小兒外科醫師評估。
包皮下面有一顆一顆白白的是什麼東西?是膿嗎?
內層包皮與龜頭在胚胎發育的時候是黏在一起的,兩層之間會累積一些角質,在包皮退開之後才會排出,這些累積未排出的角質就是所謂的包皮垢,雖然叫做「垢」但它並不是什麼髒東西。
包皮紅腫、小雞雞好痛、不敢尿尿怎麼辦?
龜頭包皮發炎是在學齡前幼童非常常見的狀況,會造成包皮紅腫、疼痛、分泌物,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造成解尿困難。原因可能是細菌感染、包皮挫傷等等。通常會造成小朋友及家長莫大的緊張。治療的方式是泡溫水(可在水中加一點點殺菌的優碘),通常數天到一個禮拜會慢慢痊癒。如果發生解尿困難的狀況可以讓小朋友坐在一盆溫洗澡水中並試著解尿,溫水可以舒緩疼痛而且可以讓髒東西容易清除。如果嚴重發炎包皮蓄膿可能需要把膿清除並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療。
尿尿的時候包皮會脹起來,好像尿得不是很順,有問題嗎?
如果包皮的開口較小,隨著包皮與龜頭中間的空隙越來越大,在解尿的時候,尿液有可能會累積在空隙中,把包皮像氣球一樣「吹漲」。由於這是包皮開口太小而尿道開口和包皮開口沒有對準的關係,在門診通常會給予一點局部類固醇軟膏,希望能讓包皮開口逐漸鬆開,再配合解尿時將包皮往後輕推,讓尿道開口和包皮開口對準,就比較不會有「吹氣球」的狀況。
龜頭一直沒有露出來,有問題嗎?
龜頭沒有露出來在小小孩是正常生理發育的一個過程,可以說是生理性的「包莖」,會隨著時間慢慢改善,有時候適當的擦一些類固醇藥膏(「臨得隆」軟膏或「皚膚美得」乳膏)可以幫助局部皮膚鬆弛改善包莖的狀況。一開始不用強求要把龜頭完全露出來,只要稍微露出臉來可以方便清潔就好了,等到年紀再大一點包皮自然可以全部退開。如果在包皮開口還很緊的時候過度用力的把包皮往後推,反而會造成包皮撕裂受傷,造成更嚴重的結疤,開口變更緊。有些小朋友他可能因為之前反覆包皮發炎產生了結疤,導致包皮開口變小,甚至像針孔一樣。這種狀況不但容易感染,解尿比較容易「吹氣球」,甚至會造成勃起的時候疼痛,到這種程度類固醇藥膏通常沒有效果,所以建議要割包皮。
若只是長度較長,但可以很輕易的往後推讓整個龜頭露出,能夠自己保持清潔沒有尿液殘留,是否要割包皮則是個人的選擇,建議等到小朋友較大(青少年時期或成年)後若自己決定要割包皮,此時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風險較小。
割包皮之後會不會很痛很難照顧?
一般割包皮的手術我們稱為「包皮環切」,是將多餘過長的包皮做部分切除,讓龜頭可以輕易的露出頭來,方便清洗照顧。
割包皮之後,原本包皮和龜頭相黏的部分被剝開,所以龜頭上有些破皮的地方,會有一點黃黃白白的分泌物,那是身體分泌的組織液,是傷口癒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感染,不需要太擔心。而割包皮之後的傷口和身體其他地方的照顧方式不太一樣,不用很嚴格的保持乾燥,反而需要泡溫水。泡溫水可以讓疼痛減緩,讓龜頭上的分泌物可以慢慢自然的清除,也可以促進會陰部傷口的癒合。
不過剛剛露出頭來的時候,龜頭其實是非常敏感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而且剛開完刀有傷口會疼痛,有些小朋友甚至會痛到解不出小便,這時候除了服用醫師開的止痛藥之外,泡溫水或讓小朋友坐在一盆洗澡水中,讓紗布軟化不要和龜頭黏住也是一個好方法。
一般割完包皮之後會縫羊腸線,如果乖乖泡水大概一兩週的時間會慢慢水解,不需要拆線。如果開完刀有輕微滲血的狀況也不需要太擔心,可以用紗布壓迫出血的地方,大概十五分鐘會自己止住,但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還持續流血還是需要到急診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