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門診有焦急的家長帶著小朋友來,說學校健康檢查發現有隱睪症要請醫師幫忙確認,在門診「尋蛋」就成為兒童外科醫師日常的活動之一。
先講結論:隱睪症需要及早手術治療,伸縮性睪丸則大多不需要開刀。
什麼是隱睪症?為什麼蛋蛋會不見?
在胚胎發育的時候,未來會發育成睪丸或卵巢的「性腺」都是位在腹腔,男生由於有Y染色體的緣故,性腺在胚胎的第六週左右會發育成製造精子和男性荷爾蒙的睪丸,但還在腹腔內,一直到第三孕期才會因為荷爾蒙、腹腔壓力、睪丸引帶收縮等等的因素而慢慢「下降」至陰囊。由於「下降」的過程發生在第三孕期,所以在出生的時候蛋蛋有可能還在「路上」,在足月的男嬰當中約有3%會有隱睪的狀況,而想當然爾早產兒的發生率就更高,會到三分之一左右。在出生之後,未降的睪丸會繼續「下降」,在一歲的時候僅剩下1%的男孩有隱睪的狀況。
隱睪症會有什麼後遺症?為什麼一定要看醫生?
由於睪丸製造精子的能力和溫度相關,溫度過高會影響精子的成熟,所以人類的睪丸會需要「外掛」在體外。隱睪症會使精子品質下降,有時隱睪症會合併附睪或輸精管發育的異常,會更進一步造成生育率下降。隱睪的位置也與生育率相關,若睪丸在腹腔內與在腹股溝的位置相比,生育率較低。
另外,隱睪症也會提高睪丸發生不正常病變的機率,而同樣的也與睪丸的位置有關,若睪丸在腹腔內與在腹股溝的位置相比,病變機率較高。未降的睪丸如果藉由手術放到陰囊內能否顯著降低病變的機率還未有定論,但大家普遍認為在陰囊內的睪丸比較容易檢查,若有問題也能早期發現。
隱睪症是怎麼診斷的?為什麼學校篩檢說有隱睪症,但是門診醫師跟我說小朋友沒問題?
隱睪症必須與「伸縮性睪丸」做分別,前者必須手術而後者是生理現象僅需觀察,而伸縮性睪丸正是最容易被學校健康檢查判斷為隱睪症的狀況。睪丸「外掛」在陰囊內,外面包著一層由腹壁肌肉延伸而成的「提睪肌」可以將睪丸往上拉。由於小男生的「提睪肌反射」較強,所以只要天氣冷、緊張或檢查者的手太冰,都有可能會將睪丸往上拉,被誤認為隱睪症。要確認是否有隱睪症,最好也最準確的方法其實是小兒外科醫師的雙手。在小朋友放鬆平躺(或半坐臥姿)、雙膝微彎的狀況下,一手先從腸骨棘往腹股溝方向觸診,尋找可能在腹股溝的睪丸,另一手則在陰囊處等待,若睪丸能被往下推至陰囊內可以輕輕將其往下拉測試鬆緊度並觀察是否能停留在陰囊內。如果在小朋友放鬆的狀況下睪丸能自己下降到陰囊,那絕對沒有隱睪症。如果有時候看睪丸在「二樓」、有時候看睪丸在「一樓」,但是似乎比較喜歡在「二樓」,就要每年追蹤檢查,因為有時隨著小朋友成長但精索沒有跟著延長,有可能會有「後天性隱睪症」的狀況,也是需要手術治療。
萬一在門診也沒有找到蛋蛋怎麼辦?
如果在門診檢查沒有找到睪丸,那有三種可能性:可能睪丸位置很高在腹腔裡、睪丸未發育,或者有可能在寶寶很小的時候甚至產前就因為睪丸扭轉而造成睪丸萎縮消失。此時門診醫師有可能會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認睪丸的位置,或者直接建議進行腹腔鏡探查。腹腔鏡若看到睪丸在腹腔內而且看起來沒有萎縮,就會以一階段或者兩階段的方式將睪丸放至陰囊內(視睪丸血管長度是否足夠而定)。
睪丸固定手術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需要從腹股溝開刀?會不會很難照顧傷口?
睪丸固定手術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是要把睪丸的血管、輸精管盡量的放鬆,並且把黏附在精索中的疝氣囊結紮,這個步驟必須很小心的從精索的源頭也就是腹股溝裡面的「內環」來進行,所以腹股溝一定會有一個傷口。而睪丸要從腹股溝往下放到陰囊中,陰囊上也需要一個傷口。開完刀之後腹股溝的傷口會貼美容膠或皮膚黏膠,不需要拆線但是須盡量保持清潔乾燥以免感染,陰囊的傷口則會縫可以吸收的羊腸線,換尿布時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後塗上抗生素軟膏即可,待回診後醫師判定可以下水洗澡後會慢慢吸收脫落,不需拆線。
1則留言 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