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午開始,弟弟就一直說右邊的蛋蛋好痛,痛到直不起腰來,現在右邊的陰囊紅腫,是什麼問題呢?」
蛋疼是男生共同的經驗,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都是無法忍耐、無法抹滅的痛楚。對於醫師來說,面對一位蛋疼的病人,也是相當頭疼的事情,原因就是害怕遇到睪丸扭轉…
什麼是睪丸扭轉?
在胚胎發育的時候,睪丸原本是在腹腔內的器官,在荷爾蒙跟腹腔壓力的影響之下慢慢往陰囊移動,最終「外掛」在全身最涼爽的部位,背負著男子氣概和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詳見隱睪症一文)。而像小燈泡一樣懸掛著的睪丸,當然少不了負責供電的「電線」也就是睪丸動靜脈血管。萬一燈泡繞了兩圈,血管打了個死結,睪丸就會面臨「斷水斷電」的缺血危機,萬一缺血太久可能會危及睪丸的性命造成不可恢復的壞死!
為什麼有人會睪丸扭轉,有人不會呢?
小男生睪丸扭轉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新生兒時期,另一個則是青春期。睪丸扭轉在這兩個時期的成因不太一樣:
- 新生兒時期因為睪丸外面包覆的膜(鞘突)和陰囊尚未有很好的固定,所以容易連著鞘突一起旋轉,造成精索血液不流通,導致睪丸缺血壞死。尤其是經自然產產出的小男生,因為在產程中歷經擠壓造成腹壓變動
- 隨著年歲漸長,鞘突和陰囊的其他組織緊緊相連,而且大部分的人睪丸雖然是懸吊著,但是是呈現一個比較直立的姿勢和鞘突有很穩定的附著點,所以不會隨便扭轉。但有些人在鞘突內的睪丸和鞘突附著部分較少,而且睪丸是像「牛鈴」一般橫躺著,稱作「鐘錘狀(bell-clapper)」的外型異常,一旦劇烈的活動、撞擊或者刺激提睪肌反射就有可能會讓睪丸產生旋轉,造成缺血壞死的機會。而青少年期第二性徵發育之後,雄性素刺激睪丸體積增加,更讓扭轉的機會上升(高峰期在13-16歲之間)。
新生兒睪丸扭轉的症狀是什麼?
新生兒的睪丸扭轉可能發生在出生前或者出生後。若發生在出生前超過一段時間的話,因為往往已經造成不可回復的缺血,在新生兒檢查時可能發現一側的睪丸位置較高、可能摸起來較硬且腫脹,皮膚可能有發紅的狀況。
那青春期的睪丸扭轉呢?
此時的男孩已經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病史通常較明確。最常見的症狀是「突然發生」的睪丸、鼠蹊部或下腹部的劇烈疼痛,可能伴隨著噁心、嘔吐、盜汗等等症狀,病人通常很不舒服,坐立難安。外觀上會看到幾個特徵:
- 睪丸位置較高
- 單側陰囊腫脹發紅
- 非常疼痛無法忍受輕微的碰觸
部分的病人可能之前有多次類似的症狀然後自行緩解,代表可能輕微的部分扭轉伴隨著自行解脫。
睪丸扭轉如何確認診斷?
最方便的工具是超音波!目前超音波非常的普及,利用超音波的Doppler功能可以偵測睪丸內部血液循環的狀況。但如果沒有辦法馬上做到超音波,或者是在新生兒時期當睪丸容積小於1到2mL時,超音波的準確率可能會下降,此時最保險的做法還是立即的手術探查。
睪丸扭轉如何治療?
手術時通常會經由陰囊中線的傷口進行,先確認患側的睪丸狀況,若果真是扭轉則立即將其解脫。然後會用溫熱的紗布將其包覆,靜待其恢復。若血液循環有改善的跡象,則會在陰囊處皮下剝離出一處空間之後,將睪丸以縫線固定在陰囊內,讓睪丸表面與陰囊組織產生沾黏,避免再發生扭轉。因為通常會發生扭轉的狀況,雙側的睪丸都有一樣的外型異常問題,所以建議在手術當時也將另外一側的睪丸進行固定手術,以免另外一側也遇到一樣的狀況。
萬一在手術中發現無法挽回的缺血壞死,若小朋友大於十歲,是建議直接將壞死發黑的睪丸切除,因為在缺血的情況之下,原本血液與睪丸之間的正常界線(blood-testis barrier)會被破壞,原本被保護的精原細胞會暴露在身體的免疫系統之中,很可能未來會造成不孕的狀況。若小朋友的年齡小於十歲,可能可以考慮將有疑慮、不確定有沒有完全壞死的睪丸留在體內,靜待其恢復,就算精子生成功能不佳,可能還保有內分泌功能,但經驗上這些睪丸絕大多數未來可能會逐漸變小萎縮。
新生兒時期的扭轉若很明顯是在產前數天以上發生(睪丸大小可能與另一側相仿或萎縮,且幾乎無症狀,陰囊不會有紅腫的狀況,精索也不會增厚水腫),可以靜待新生兒狀況穩定之後,安排手術將缺血壞死的睪丸切除,並將另一側固定。若是在產前數小時發生(新生兒身體檢查就有異常)或在產後發生(新生兒身體檢查正常但後來才發現),則需安排緊急手術。
手術之後建議規則至小兒外科門診以超音波追蹤睪丸大小,並且希望家長及小朋友必須對於睪丸扭轉的症狀有警覺性,萬一不幸復發能讓睪丸有最佳恢復的機會。
其他造成急性陰囊疼痛的狀況
包括病毒性、細菌性睪丸附睪炎、睪丸附屬器(testicular appendage)扭轉、自發性的陰囊組織水腫,以及陰囊內的脂肪壞死。雖然從症狀、身體檢查上可以稍做區分,但是最擔心的狀況還是睪丸扭轉,所以若小朋友有陰囊持續疼痛的狀況,務必要至急診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