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脖子摸到東西:脖子上的囊腫

脖子上腫塊常見的原因除了「淋巴腺腫」還有什麼可能呢,這一次我們要談除了淋巴腺腫之外脖子上可能會發現的東西:「鰓裂遺跡」和「甲狀腺舌骨囊腫」。

先講結論:鰓裂遺跡(側邊)、甲狀腺舌骨囊腫(正中央)是兒童頸部常見的囊腫性疾病,需要手術治療。

鰓?我們又不是魚類或是兩棲類怎麼會有鰓?遺跡又是什麼意思?

在胚胎發育的第四到第八週之間,胚胎的頭頸部側邊會有四對隆起處(以及兩對較原始的構造)稱為「鰓弓」,而在內部則有五對相對應的「鰓裂」,為什麼稱之為「鰓」是因為在胚胎學上這些構造和魚類的鰓是「同源」的器官,並不是說人的胚胎曾經有「鰓」的構造。這些構造會隨著胚胎長大慢慢發育成頸部的各個器官,而「鰓裂」的凹陷處會逐漸被間質組織所填滿,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完全則會產生「鰓裂」的「遺跡」,在頸部產生各種的病灶。如果體表和體內的凹陷處有相通,則稱為「瘻管」,如果只有單側開口的話稱為「竇」,如果雙側都沒有開口只有中間有水囊則稱為「囊腫」。

最常見的鰓裂遺跡是由「第二對鰓裂」產生,體表如果有個小洞,有時候會冒出透明的黏液,或皮膚上有個帶軟骨的小突起,而且位於脖子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就可能是這種狀況。也有人外表完全看不出來,但是莫名其妙脖子腫了一球,也要懷疑是這種狀況。由於這些遺跡可能會向內跟呼吸道、食道相通,或者向外與皮膚相通,有時候呼吸道或者表皮上的細菌會在裡面孳生,造成感染,甚至化膿蓄積變成一個膿包,造成頸部深層部位的感染。因為有感染的風險,而且有極少數可能在長大成人之後變成惡性的腫瘤,所以會建議要開刀將這些遺跡切除。至於動刀的時機是建議越早越好,尤其要趁還沒有發炎感染之前接受手術,不然手術困難度增加,復發率增加,而且發炎過的組織癒合力較差容易發生感染。

位於下頷正中線的囊腫:「甲狀腺舌骨囊腫」

通常位於脖子前、氣管兩旁的甲狀腺,其實在胚胎發育的時候是從舌根的地方,穿過由第二對鰓弓所形成的舌骨(舌根的骨頭),在第四到第七週之間往下移動到最終的位置,這條向下移動的路徑稱為「甲狀腺舌骨管」,通常在第八週之後這條管狀構造會自行退化,只要有一點殘存的組織就會形成一個囊狀構造,我們以「甲狀腺舌骨囊腫」稱之。這個囊狀構造由於與舌骨相連,所以在小朋友吞嚥的時候會隨著舌骨上下移動。與鰓裂遺跡類似,由於這個囊狀構造在舌根與口腔相通,所以是有機會因為口腔內的細菌跑進去孳生造成感染、化膿的狀況。在長大成人之後也有極少數的機會會有惡性的變化,所以也建議及早在還沒有感染的時候開刀切除。手術前會做超音波檢查,主要是確認是否有正常的甲狀腺組織,因為在極少數的病人身上,這個腫塊裡面可能含有甲狀腺組織,而且因為發育異常,正常的甲狀腺可能沒有發育,如果手術切除之後就完全沒有甲狀腺組織。手術當中除了會將囊腫切除以外,還會連帶將舌骨最中間與「甲狀腺舌骨管」相連的部分一併切除,以免任何殘存的組織造成復發。

追蹤我的專頁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