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迪出生的時候就被診斷無肛症,小時候接受了手術,最近要嘗試訓練他脫離尿布、自己去廁所的時候,才發現他沒有辦法好好控制排便,一直在滲便,幾乎每一兩小時就要換一次褲子…該怎麼解決呢?」
先講結論:因為無肛症、巨結腸症、脊柱裂、脊髓損傷等等原因造成的失禁、滲便、便秘問題,可以嘗試做「馬龍氏順向灌腸」造口,可獲得大幅改善
小朋友排便失禁的問題要非常積極的處理,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個人衛生,也會連帶影響到心理發展、以及造成就學、社交的障礙。
控制排便的原理
身體中有三個小精靈合作一起控制排便的功能,如果三個小精靈沒有一起好好工作那就有可能會讓便便在很尷尬的時候跑出來:第一個小精靈負責控制肛門括約肌(肛門口環狀的肌肉)可以阻止便便從肛門經過;第二個小精靈則負責監視肛門前哨站:直腸裡面擁擠的狀況,如果便便已經太多則會告訴小主人該去廁所了,而且會請第一個小精靈把括約肌打開讓便便可以排出;最後一個小精靈則是負責打拍子,指揮大腸與直腸工作的節奏,運轉太快的話會讓糞便比較不成形,而運轉過慢的話則會造成硬大便與便秘。
造成便秘和滲便的原因
無肛症的小朋友出生的時候肛門的開口位置不對或甚至沒有開口,連帶括約肌、甚至神經的發育可能也有問題,第一個小精靈跟第二個小精靈罷工了,導致有一部份這樣子的小朋友,就算已經動過手術把肛門做到正確的位置,還是會面臨滲便及便秘的問題。
巨結腸症的小朋友則主要是因為腸道神經發育的異常,有一段的直腸與乙狀結腸無法正常的把糞便往下輸送(大便「塞車」),而直腸裡面太壅擠的時候肛門括約肌也無法正常的放鬆讓糞便排出,等於是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小精靈無法好好的互相配合。就算開刀將這段神經發育異常的腸子切除,雖然大便不「塞車」了,但有些孩子仍會有便秘與滲便的問題。
另外一群孩子則是因為脊椎發育的問題,例如脊柱裂、脊髓牽扯症候群,導致括約肌沒有功能(第一個小精靈)、直腸感覺不良(第二個小精靈)導致失禁,或者因為脊髓反射受損導致腸道節律失調(第三個小精靈)而造成嚴重的便秘,便便高速公路塞車的時候只好走路肩,而造成大便溢流滲便。
有些孩子甚至是成人,因為外傷造成括約肌受損或脊髓損傷,也會有便秘及失禁的問題。
隨著造成滲便的原因不同,需要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在括約肌受損的情況下,如果是因為便秘造成的大便溢流,則可以每天固定時間用大容積灌腸的方式將腸道中的宿便完全排空,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二十四小時的乾爽。如果是因為直腸儲積功能不佳則要吃一些讓大便較為成形的飲食、並且配合減低腸蠕動的藥物,和定時的灌腸,來維持乾爽。脊髓受損造成的便秘和滲便則可以排便訓練以及刺激腸蠕動的藥物來改善。
什麼是馬龍氏「順向灌腸」造口手術?
但藥物和經由肛門直腸的灌腸治療都有其極限,從肛門「逆向」的灌腸只能清除左側大腸的內容物,無法將整個大腸內的糞便完全清除,而且要逆向灌入大量的液體有實際上的困難。所以英國的小兒外科醫師馬龍(P.S. Malone)1990年在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上發表了以闌尾造口(將闌尾縫至皮膚讓管子可以進出)作為順向(順著腸道原本的方向)灌腸通路的經驗之後,許多醫師也仿效他的做法,並且獲得很高的成功率。
這項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傳統上經由右下腹的傷口進入腹腔之後找到和盲腸相連的闌尾,將其穿過右下腹(或在肚臍處)的肚皮縫在皮膚上,一開始會先放置導管,等到傷口長好之後便可以改成僅在進行順向灌腸的時候才置管。灌入的液體一開始會建議用食鹽水,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增加灌腸液容積,或加入甘油,以一次能將所有大腸裡的大便全部排出為目標。每個人大腸蠕動的節律不同,大部分的人在灌腸之後的半小時內可以把便便解乾淨,早上或晚上灌一次之後一整天都乾乾淨淨的不會有滲便的問題。
手術解決滲便及便秘效果佳
根據台北榮總之前的經驗,所有的病人都覺得手術後進行順向灌腸讓滲便失禁的狀況以客觀的「失禁量表」評量獲得改善,有些病人灌了幾年之後漸漸覺得排便控制比較有感覺所以不再使用這個造口,但是大部分的病人都持續使用中而且對於手術相當滿意。
日前台北榮總訓練、現任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謝明諭主任整理了近年來他進行馬龍氏手術治療大便失禁的成果,在媒體上分享。他舉病人實際的案例說明手術帶來的改變:
「吳小弟術後3天學會自己灌腸後,就出院了。他每天早上自己從肚臍闌尾造口灌入開水,在馬桶坐半小時,就能排出所有糞便,幾乎一整天不會再大便,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日前回診時,終於開心笑了,他說最想做的事就是去爬山,也不用再限制飲食,什麼都能吃了。
另有一名21歲工程師罹患無肛症,長期穿尿布,接受馬龍式手術後恢復正常生活,也開始學游泳,嘗試交女朋友。」
馬龍氏手術的好處是能進行順行性灌腸,適用於兒童先天性無肛症、巨結腸症等等肛門(直腸)先天性異常者,脊柱裂造、脊椎損傷造成大便失禁的患者,經藥物、飲食控制效果差,健保有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