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肚臍凸凸的有關係嗎?會不會長大像胖虎一樣凸肚臍呢?」無論你認識的是胖虎還是技安,關於凸肚臍有些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先講結論:臍疝氣絕大部分會自己關閉,若有症狀須立即處理,若無症狀則建議四歲以上再考慮接受手術
為什麼會有肚臍?
肚臍是胎生動物的共同特徵。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發育的時候,與胎盤相連、供應氧氣及養分給胎兒的重要構造是「臍帶」,當寶寶出生之後,這條重要的生命線也就功成身退,被產科醫師結紮、剪斷之後會乾燥脫落,在寶寶身上剩下的一個痕跡我們稱為「肚臍」。
肚臍是腹壁發育匯聚之處,是肚皮最薄的一個地方,如果在腹壁發育匯聚的過程當中出了問題,或者是在出生之後肚臍中的構造沒有退化消失就會產生毛病。
什麼是臍疝氣?
臍疝氣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用「現象」而不用「疾病」來描述這個狀況,是因為臍疝氣非常的常見(大約每十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有臍疝氣、男女比率相當、早產兒的發生率更高),而且大部分會自己好。臍疝氣的成因肚臍下方的腹壁筋膜(Richet fascia)有缺損,這個缺損周圍有一圈環狀的筋膜,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會隨著小朋友長大而逐漸縮小關閉。為什麼有的小朋友在臍帶掉落的時候缺損已經關閉,而有的小朋友卻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會關閉跟基因的多樣性有關,控制肚臍的基因「程式」已經設定了肚臍自己會關閉,只是有人快有人慢而已。(腹股溝疝氣則不同,在出生之後是不會自己關閉的!)
什麼時候臍疝氣需要開刀?綁銅板有效嗎?
在非常非常少見的情況之下,小腸可能會通過臍疝氣的缺損而「卡住」、或者臍疝氣破裂等等的狀況是一定要緊急開刀處理。而如果臍疝氣觀察兩年以上完全沒有要關閉的跡象,也可以考慮手術。有些醫師會建議小寶寶使用類似束腹帶的疝氣加壓帶,除了洗澡的時候都戴著,其實跟老一輩用絲襪綁銅板的方法有點像,其實是有效的,但要小心皮膚的狀況,而且必須定期追蹤。
最新的期刊文獻回顧怎麼說?
最近(2017年)小兒外科頂尖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當中有一篇系統性回顧[1],討論無症狀臍疝氣的處理原則,有幾點發現:
- 小兒臍疝氣九成以上在三歲以前會關閉,甚至有些研究指出關閉的趨勢可以持續到青春期前
- 疝氣缺損越大關閉的機率較低
- 疝氣加壓帶可以增加關閉的機率,但有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因為使用加壓帶而產生併發症(皮膚過敏、破皮)
- 臍疝氣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很低,而且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和疝氣缺損的大小無關
- 臍疝氣手術產生併發症(感染、蟹足腫)的機率在百分之一左右,復發率也在百分之一左右
- 無症狀臍疝氣何時應接受手術應考慮全身麻醉對於發育中的大腦造成的影響(認知、行為),可以考慮延後到四歲以後
專家的結論與建議
- 有症狀或產生併發症的臍疝氣應儘早處理
- 無症狀的臍疝氣無論缺損大小可以觀察到四歲之後再考慮手術
追蹤我的專頁
[1] http://dx.doi.org/10.1016/j.jpedsurg.2017.07.016
1則留言 追加